讲座回顾
2024年11月28日下午,由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主办的“戏剧研究方法”系列讲座之《中国话剧的研究方法、话语模式与史学建构》于红楼212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由上戏期刊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陈军教授主持。宋宝珍老师学术视野开阔,研究经验丰富,从学理层面对话剧史研究多个面向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为同学们提供了切实的方法论指导。
宋老师首先从话剧史研究的几种观念误区引入,对“中外话剧”“西方话剧”的非学术提法进行了厘正,对“话剧史因时间较短而研究价值有限”这一偏颇说法予以客观回应,并对“话剧是中国戏曲之一种”与“话剧的民族化等同于戏曲化”的错误认知展开了理论纠偏。宋老师认为“话剧史作为学科”,与历史的距离不远不近,既来得及整理距离较近的历史文献资料,又能在一定距离之外相对公正客观地审视历史;她希望大家发挥自身的智慧与灵性,以有情的姿态去介入百年话剧史的研究。
其次,宋老师对话剧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清晰的梳理,并总结出了话剧史学研究大体框架:1.已经写成的话剧史;2.剧作家——剧本——演出——剧场——观众;3.与话剧相关的历史资料;4.话剧首演时的剧评以及后续批评;5.与话剧相关的文化生态与文艺思潮;6.国外戏剧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成果;7.与本学科相关的文学史、思想史、哲学、人学、社会学等。以此为基础,宋老师详述了话剧史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以史料作为史学的基础,另一方面掌握理论武器,以阐释学作为方法论。在此过程中,宋老师结合案例,为我们具体分析了话剧史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1.戏剧文学研究方法(文本阐释法);2.舞台审美研究方法(接受美学、人类表演学等);3.社会文化研究方法(符号学、艺术生态学);4.历史研究方法;5.比较研究方法;6.跨学科研究方法;7.艺术人类学方法。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话剧史研究方法论的多元框架。
再次,围绕话剧史的基本话语,宋老师从“救亡与启蒙”“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民族与世界”几组基本概念来勾连话剧史的发展概貌,以“现实主义”“诗化现实主义”的理论实践来把握话剧史的创作肌理。继而,宋老师从话剧史的话语层面上升到艺术的思想层面,通过举例阐释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关系,对长久纠缠着的“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概念进行了考辨比较。
最后,宋老师指出了现在话剧史学研究的不足,主要包括:1.对话剧文本研究较多,对剧场美学研究较少;2.对经典大家研究较多,对二、三流的剧作家研究过少;3.对新时期以前的戏剧研究较多,对新世纪以来的话剧研究较少;4.对一般的史实描述较多,对戏剧思想文化研究较少;5.对话剧自身系统研究较多,对话剧文化生态体系研究较少;6.对传统的话剧方法研究较多,对剧场新理论、新形态研究较少。宋老师指出,话剧是个动态的过程,是场上的艺术,对它的研究应当力求立体化、综合化、整一化。
讲座末尾,陈军老师对宋老师的生动精彩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宋老师讲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元,对同学们的研究富有启示和指导意义,并由衷感谢宋老师毫无保留地奉献她的治学经验和智慧。现场同学们也积极向宋老师请教提问。在互动问答过程中,宋老师既深入辨析话剧民族化与民族形式的关系问题,也回答了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与实践方法,同时提醒同学们“戏剧研究一头连着思想,一头连着剧场”,需注意学位论文在选题、史料、辩证思考等方面的重要性。最后,宋老师热心鼓励同学们在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锐意进取、奋发向前。
END
文、图:张轩岚
排版:尤旬
审核:沈亮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