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戏戏文系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人工智能与剧本创作》于上戏红楼拉开帷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贾开副教授为同学们做了第一讲,本次讲课题为《硅谷能改变好莱坞吗?——人工智能作为“浅层革命”的进步、局限与治理》。
课程伊始,贾开老师以好莱坞编剧大罢工一事为引,道出当今人工智能对于影视产业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冲击与影响。在整个文娱产业中,AI的适用度已然十分广泛,乃至影响着产业的发展,甚至大有“替代”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面对AI我们在憧憬什么、担忧什么?AI作为一种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AI功能的发挥需要什么条件,需要我们做什么?
贾老师以生成式对话产品“文心一言”举例,指出这类AI软件为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后期剪辑乃至市场预测都提供了极大帮助,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短板与局限。例如,大模型的预训练数据集庞大,难以人工核查,可能导致夸大评估效果、侵犯隐私、重复数据等问题。除此之外,对于AI生成的内容是否能够获得版权保护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人工智能的“能力短板”与“治理争议”仍有待考量。
从软件嵌入世界到世界嵌入软件,人们的生活正被不同的软件算法切割着。贾开老师表示,根据波兰尼悖论,人类知道的远比能表达的多。ChatGPT等AI工具看似颠覆了传统思维模式,转而追求可观察现象的精确描述与推导解释,但归根结底,人工智能的大型语言模型只是一种浅层理解,远不及人的智能。模型不能完成从现象到本质及其因果关联的探索与解释,只能通过文本形式以人类语言表达载体的“窄带宽”进行信息传递。
随后,贾老师简述了人工智能的演化发展,提出如果基本原理的发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人工智能大模型就是“走在人类的语言足迹上”。因此,当我们问出机器能否“思考”时,我们所要明白的是,人的意识是不可被计算的,机器不具有感受能力,而编剧作为人,拥有产生创意的能力。关于人机关系,除了“替代”与“被替代”之外,要有多重想象,既要承认编剧的创新价值和主导性,尊重编剧的知情权与知识产权,更要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对版权、规则、人机合作等持包容理解的态度。
“不合理的方式并不是因为技术出了问题,而是技术使用方式出了问题。”贾开老师表示,如果我们想要解决好莱坞编剧大罢工所衍生的问题,应该更多考虑技术之外的因素,如供给侧、需求侧、劳动者等。编剧产业的变革也要求管理协同性的变化,这将最终导致生产线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数字治理革命。因此,好莱坞编剧大罢工的意义即在于逐渐完成了组织结构的优化,促使人们对于“编剧更重要,还是技术更重要?”这一问题做出了暂时选择,以行业罢工的形式让创作者与技术所有方达成妥协,这也将在不远的将来催生全要素顶点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贾开老师特别强调,“值得担心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当我们发现诸如文字、绘画、影像等创意工作通过技术变得轻而易举后,也许就会放弃最宝贵的学习的过程。因而此刻我们不应该思索“人会怎么样?”,而是“人工智能将会‘倒逼’人怎么样?”。我们更应该担忧和思考的是,好莱坞编剧大罢工争取来的三年保护期过后,编剧产业将如何发展。
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交流互动,贾开老师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他告诉同学们:“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任何新事物发生都具有探索阶段,我们要多方面地看待人工智能,在关注其历史回溯与未来发展的同时,探讨其中的组织、管理等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便是不断学习、上下求索。”
威廉williamhill登录入口戏文系副主任李世涛老师做了点评和总结,他指出,从技术的日新月异到行业规则的顺势调整,国外编剧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科技的迅猛发展倒逼着我们重新审视自身,每个人都应该探寻和激发自身的创造潜力,以此来应对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重重挑战。
(文:23级戏剧影视编剧MFA 吴嘉莹;图:陈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