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讲堂”回顾 |格非:在上戏开启“时间”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4-03-14浏览次数:59




新学期的“戏文讲堂”开讲了!


2024上戏“戏文讲堂”首讲嘉宾,是在上海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出席文学活动的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


格非为上戏师生们带来的学术讲座,题为文学的当代性与同时代性


图片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主任陈军教授,在主持此次讲座时表示,格非教授是学者型作家的典型代表,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江南三部曲》,是当代文学的一个突破,堪称一部奠基性作品。举办此次讲座旨在激发师生对文学的敏锐感受,对文化现象的思辨意识,并进一步活跃自己的创作哲思。


图片


格非此次讲座的选题,源于他所关心的文学创作中的“时间”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当代人的写作并非天然具有当代性。围绕“当代性”与“同时代性”两个关键词,格非旁征博引,深入历史语境,从中西文化的维度剖析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概念及其“现代性”背景。他以小说家的敏锐观察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叠加态”的时代,一个地方可能既是城市又包含乡村,既是现在又包蕴过去与未来,因而在文学创作中唯有打破线性时间观念,打破二元对立划分,方能在所有时代中间建立真正联系,揭示普遍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代表征,这是文学创作者真正重要的任务。讲座阐述的命题具有哲学思辨性,然而主讲人却以小说家生动幽默的语言与故事,牢牢抓住在场听众的注意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讲座中,格非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写作”的思考。

“写作不是回忆,而是追忆。你记得和父亲去钓鱼,但你们也许从未真的钓鱼,那些你未曾经历的东西会突然从时光里出现,你记得的父亲甚至沉默无语。在丝绸般的阳光下,你要谛听无声之声”。因此,写作就是主动地进入一个房间,把自己沉入黑暗,从远去的时间中找到可能未曾经历、或从未被发现的东西,从远去的时间中寻找光芒,去跟他们建立一种真正的联系。这是一个主动打捞的过程,很多东西只能通过追忆(而非回忆)才能存在。

格非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写作的要义,引发在场师生阵阵掌声,也为本场以“时间”为主线的讲座作了完美的诠释。

图片

格非表示,我们今天都在谈故乡,真正的故乡就是语言的故乡,文化的故乡,中华文化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文明才能真正延续。




END


文:陈欣羽等

图:田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