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15日期间,戏文系顺利开展了本年度为期一周的“孟冰编剧教学工作坊”活动。由国家一级编剧、威廉希尔williamhill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工作室首席专家孟冰担任主讲老师,上课模式依旧采用一对一小课教学和主题讲座大课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孟老师与学员们的的深入交流和对剧本的细致分析以及大课的总结教授,以期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切实提升其创作能力,热切表达社会关怀,为培养更优秀的编剧人才而努力。
本次编剧教学工作坊共有学员7人,均为戏文系研究生,分别来自戏剧影视编剧和创意写作两个方向。课程主要分为剧本讨论和答疑解惑两个环节。课程的前半段,孟老师会就每个人提交的剧本给出相关意见,细致分析剧本中存在的问题并和学员们一起探索剧本可提升的侧重点和主题表达的可能性。同时,他希望了解大家所面临的创作困惑,以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举例,诚挚地与学员们倾心交流,期望能对同学们的创作道路有所帮助。此次工作坊,学员们所提交的戏剧剧本内容丰富,既有当代家庭生活议题,也有表现现实意义的历史剧,更有饱含独特个性的新话剧剧本,学员们正是透过自己不同的关注点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孟老师也通过这些不同题材与风格的剧本对学员们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
孟老师在一对一的小课中,着重讲述了剧本的“种子”,即缘何创作此剧本。他认为一个好的“种子”构成了此剧成功的基础,也将贯穿剧本创作的始终,更是激发创作热情和坚持创作初心的动力,而这颗“种子”,非常考验创作者对生活的考察和熟悉程度。同时他指出,在创作中要敢于正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创作水平。他通过分析观剧和读小说时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体验空间,通俗地讲述戏剧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而搞懂了这其中的区别,也就能为自己的“戏”找到最适合表达的艺术方式,这也是培养戏剧思维的关键。孟老师还指出,剧本创作除了“故事”本身,还要将自己的内容和舞台呈现方式融合起来,一台戏的成功并非仅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它还会因其独特的美学风格更深入人心,一个优秀的创作者更应该全面地了解舞台、理解生活、提炼自身的艺术修养。
随后,孟老师在综合大课上以“培养戏剧思维的必经之路”为命题,主要通过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两部分展开。他把写剧本巧妙地比喻成“建房子”,首先要有的是一个稳稳的坚固地基,即“规定情境”,规定情境并非是一个舞台场景,而是创作者为其设计的一个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这并不足以构成规定情境,而在此基础上,“他身后的房子正在燃烧”,这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要求与压迫感,规定情境由此而建立;其次,有了地基之后就要有四梁八柱,即“人物关系”,人物关系就是这场大火的助燃剂或者灭火器,它必须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两点是建立自己戏剧审美思维意识的关键,形成戏剧审美认知的基础。孟老师还跟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创作中遇到的难事与趣事,他认为在建立起一个戏剧思维之后,进行剧本创作时要“上天入地”,即对舞台的认知要足够全面与丰富,对演员的上下场间隙、对观众在暗场中的等待与忍耐程度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与了解,有了这些支点,剧本创作具体采用的结构方式、语言风格便会由此而来。
课后,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课程获益良多,孟老师的亲切与耐心激励着大家,他对戏剧的痴迷也感染着每一位学员。刘坤同学表示,她虽然很明白自己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依旧对如何突破找不着头绪,孟老师的一针见血“让我明白了从什么角度切入人物对话不会陷入人物自说自话,能够推动剧情发展和矛盾递进。这让我在进一步修改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也有自信将毕业创作改好。”李晓青同学表示此次提交的剧本搁置了一段时间,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被“掩盖”了起来,难以清晰分辨和解决,孟老师举了《绝对信号》的例子让其学着构建“列车行进的进行曲”,她说在之后的修改中,“会从形式和内容的融合上切入,这样做并非代表我会让形式驱策内容,而是在探索新的故事构建方向。”杨柳同学感叹道:“孟老师说,做戏就像取经,坚持住少有人走的路,总会取到真经的。对于创作我常常是迷茫的,作品也很零散,但受到老师鼓励后,决定多写一些,再多写一些。”吕程、龙施宇等同学都表示被孟老师讲述自己对戏剧的痴迷深深感染了,“这种精气神在无形中督促且激励着我在剧本写作上深耕”、“在《红白喜事》前,如果没有10年的坚持,如果没有对创作的喜爱,任何一个编剧都很难获得成功,我们都需要向孟冰老师学习。”
孟冰编剧教学工作坊自2018年首次开展以来,为许多戏文学子提供了专业上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们也获取了不少“真经”,对其的创作道路助力颇多。期待未来能从中孵化出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学生原创剧目,也期待下一年度孟冰编剧教学工作坊的再次举办。
(文、图:21级戏剧影视编剧 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