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的鬼魂——城市的呼唤”》讲座&木偶工作坊顺利举行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23-11-11浏览次数:10


图片


11月10日下午,《布莱希特的鬼魂——城市的呼唤》讲座&工作坊在威廉williamhill登录入口华山校区智慧教室顺利进行。本次讲座工作坊由威廉williamhill登录入口国际交流中心、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主办,戏文系学生会拾墨读书会承办,也是本学期《德意志意识形态》原典读书会的一次重要活动,得到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大力支持。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负责人、文化领事胡艾琳博士(Dr. Evelin Hust),德国柏林剧院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导演苏塞·韦希特尔,Young剧场的节目总监包容容女士,《上海戏剧》副主编王虹女士,威廉williamhill登录入口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张云蕾老师,戏文系党总支副书记陈莹老师等出席,戏文系与戏曲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活动由陈莹老师主持。


图片


胡艾琳首先致辞,她表示德国驻沪总领事馆文教处一直期盼与威廉williamhill登录入口的合作,非常高兴看到这次柏林剧院的导演团队在威廉williamhill登录入口开展的精彩活动。她对明后两天即将在Young剧场与观众见面的《布莱希特的鬼魂》表示非常期待,也预祝今天的活动及后续演出成功,希望大家玩得愉快。


图片


木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导演苏塞·韦希特尔对威廉williamhill登录入口组织本次活动表示感谢,并热烈欢迎参加此次活动的师生。她谈到作为导演与实践者,本次讲座主要侧重实践方面,希望能以直接互动的形式和大家交流。


图片


韦希特尔提到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打破第四堵墙”,并以互动的形式展示了在创作中如何打破第四堵墙。她通过工作坊的场地布置、与观众对话、邀请观众参与互动等方式生动地揭示了打破第四堵墙时的方法。接着,韦希特尔邀请学生对布偶戏的道具进行简单操作,由此向大家展示布偶戏的本质,即布偶的运动。她谈到通过运动表达出布偶的生命力,让观众认为运动就来自布偶本身,布偶并非物件,也是一种生命体。活动现场时时爆发出阵阵惊呼与掌声。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问答环节中,韦希特尔就《布莱希特的鬼魂》创作缘起与过程进行了分享,以《二十世纪的英雄》布偶人物为创作起点和创作团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仔细打磨造就了这场《布莱希特的鬼魂》偶剧。现场观众与导演谈到不同理论家对布偶戏与表演者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韦希特尔认为布偶表演者应当以“隐匿”状态将主角身份回归到布偶本身,并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布偶身上,争取做到“人偶合一”。她还谈到德国布偶戏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面向儿童市场,甚至在歌剧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布偶戏,她分享了布偶制作的具体材料方法及时间等经验,并与现场观众进行自由互动。


图片


活动最后,陈莹老师对导演的精彩讲座与工作坊表示感谢,她提出本次活动是一场戏剧讲座,更是一场跨文化交流活动,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交流加强对西方戏剧现状与发展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通过戏剧创作进行思考,以戏剧见世界、见人生、见未来。


*戏剧小知识分享*

柏林剧团(Berliner Ensemble)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布莱希特一手创建的柏林剧团享誉全球,著名的戏剧学教授大卫·巴尼特(David Barnett)称其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剧团”。作为世界上唯一致力于布莱希特理论并实践的剧团,其辩证的戏剧表现形式已然成为一把标尺,勾勒出了柏林剧团几十年来的发展,也成为其保持长久活力的奠基。


图片
图片
图片

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2022年9月首演于柏林剧团,由两名木偶师和两名音乐家共同完成。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活动之一, 11月11日至12日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亮相上海YOUNG剧场。该剧是德国柏林剧团自建立74年以来首次亮相上海,也是亚洲首演,国内唯一站,连续三场上座率爆满,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图片
图片
图片

戏文系党总支本学期主办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原典读书会活动组织全体成员前往Young剧场观看《布莱希特的鬼魂》偶剧,同学们在观剧结束后非常激动,纷纷有感而发。

《布莱希特的鬼魂》基本展示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两大要素——历史化与音乐性,前者是为了证明历史具有可改变性,后者则突显出戏剧作为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对于该剧而言,伟大人物借助“偶”的赋形即是历史化的呈现,观众自然不会再将形似的、人为操纵的“马克思”“帕瓦罗蒂”“撒切尔夫人”等视作真实的历史人物并产生共鸣,反而能通过这些鬼魂的讽刺性叙述联想到实际社会的问题,比如难以逾越的阶级分化、新自由主义对于集体的排斥等等,这些社会问题正是布莱希特希望戏剧能够质询的。剧中大段的音乐片段,又恰恰为所表现的社会问题予以了情感的认同——布莱希特其实并不反对动情的作用,因为对共鸣的排斥并不会导致对动情的排斥,而恰恰是最理性的形式即教育剧表现出最强的动情效果。


——22级中国话剧史论博士生 陈健昊

非常有幸能通过原典读书会活动获得本次观剧机会,在12日下午前往Young剧场观看偶剧《布莱希特的鬼魂》。从舞台设计、现场音乐到表演内容都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进入一场盛大的梦幻聚会。依次出场的二十世纪著名人物木偶通过对话与独白对社会事件与政治语境点到为止,留给人无限遐想;对布莱希特戏剧的经典理论与“戏剧政治化”的概念进行了生动展现;努力打破“第四堵墙”,让戏剧成为为人民的戏剧,让普通观众以“享受乐趣”为主旨;以音乐与布莱希特歌曲穿针引线,在思辨性、政治性与趣味性的融合交织中给人以顶级的审美体验。


——23级艺术学理论博士生 杨紫月

具有典型布莱希特式戏剧美学的杰出偶剧,三份钱歌剧的布景重现舞台,将观众瞬间带回20世纪20年代布氏尚在的光景。导演苏瑟-魏特西用人偶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个世间闻名的人物被复刻,上帝、马克思、爱因斯坦、撒切尔夫人......正如剧中所说,布莱希特是为世界写戏,一切在场的皆不在场,一切不在场的皆在场,辩证性的政治与哲学观念始终贯穿。当下德国社会的热点事件被融入其中,“往上的电梯已经满员,您请静候”。


——23级戏剧影视编剧MFA 张漪竹

《布莱希特的鬼魂》并不是一部聚焦于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相反,全剧通过“在场的不在场性”建构起了该剧的规定情境,即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形象通过鬼魂的形式依次登场,如卡夫卡、爱伦坡、马克思、弗洛伊德等等。但在剧中也时刻出现布莱希特作品的踪迹,尤其是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戏剧理论,无论是演员与台下观众的互动还是台上的演员直接向观众阐释该理论,都打破了观演之间的距离,让观众能够有片刻跳出戏剧剧情而反思舞台上表现事件的始末。正如布莱希特希冀自己的戏剧作品达到的效果:通过舞台上的戏剧行动,揭示出其作品的建构过程,让观众能够更客观理性地认清现实,进而改变现实。但从现场的观众反馈可以看到,有时候演员企图通过陌生化手法间离开观众与戏剧舞台发生的事件时,相反观众在这一时刻更加地沉浸在剧情中,情绪的共鸣远远压过理性的思索,这一点令我久久沉思。      


——23级中国话剧史论MA 符建诚

当坐在剧场里,等待这场戏开始的时候,我仍旧在想,会如何体现这位伟大的戏剧家的鬼魂,看到木偶的时候,最直接的是猜想这其中谁会是布莱希特?当布莱希特、老子、撒切尔夫人、马克思、上帝等等的人偶都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尤其当那些拥有自己的名字的小小人偶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这样的“小”既是视觉效果也是身份,看到他们铿锵有力地发声,我突然明白,自从我们进入剧场,布莱希特就已经在我们的身边,他的灵魂带给我们的不是间离手法不是陌生化,不是某一本书、而是思考、是关于社会的思考,是关于我们每一个确切的、独立的人的具体的思考,当他们把所谓的阶级、立场的对立置于每一个小人物的身边时,也置身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23级外国戏剧史论MA 张莉


文:杨紫月

海报:张铭轩

照片:管润青 万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