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戏文系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在红楼207教室,认真聆听了傅光明教授所做题为《在舞台与文本之间——漫谈莎士比亚戏剧欣赏》的讲座。
开讲前,由威廉希尔williamhill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简要介绍:傅光明教授是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前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尤在老舍研究上用力甚勤,著有《老舍之死口述实录》、《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等。从2012年起,开始从事莎士比亚翻译与研究,出版了新译“注释导读本”《莎士比亚全集》(已出22部),及《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戏梦一莎翁: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俗世一莎翁:莎士比亚的史剧世界》《戴面具的伊丽莎白: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真历史》等,极大推进了莎士比亚汉译研究。
讲座伊始,傅教授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仲夏夜之梦》所作音乐配乐中著名的“婚礼进行曲”开场。这首今天大众耳熟能详的乐曲,也是后人从莎士比亚戏剧获得的艺术灵感。莎士比亚魅力无限,类似的各种艺术的改编、再创作,不胜枚举。音乐如此,戏剧尤甚。在全球舞台上,莎剧是永不过时的经典,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中,亦不乏由莎剧改编而来的话剧、戏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莎士比亚最初为舞台演出而编剧;其文学性自不待言,那充满张力的舞台在场感,是傅教授在新译莎剧时最主要的追求——“原味儿莎”。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如何通过中文理解“原味儿莎”?
首先,面临译本选择问题。目前,英语世界仍持续不断地推陈出新的莎剧注释版本,各版之间都有着微妙复杂的区别、阐释。面对此种情形,傅教授表示,我们需要紧密跟进、并深入了解莎剧版本研究,尤其版本流变,关注丰富的注释和详实的导读,呈现对莎剧的多元化理解。毫无疑问,仅阅读某一中译本,远不足以读懂莎剧。更毋庸讳言的是,对于研究者,倘仅以某一中译本为底本,则无异于海滩上种花。傅教授以《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为例,列举田汉、朱生豪、梁实秋译本,及俄、法、日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探讨不同语言在翻译时的特点。
第二,要进行文本细读。傅教授指出,无论哪个中译本,译文均无法完全呈现出英国语言、文化、历史、宗教等多方面异质性,换言之,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文本细读则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莎剧中与《圣经》,与古希腊、罗马神话间的互文关联,及大量包括双关语在内的语言游戏,精准把握人物性格。在讲座过程中,傅教授以哈姆雷特试图行刺正在祷告中的杀父仇人克劳迪斯国王的场景为例,围绕哈姆雷特的行动与台词,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分析此景背后所包含的宗教意蕴,联系历史上的宗教改革事件,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哈姆雷特,引发现场的热烈讨论。
讲座结束,陈军教授再次感谢傅教授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地为同学们讲授关于莎剧翻译、赏析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于文本的细读,挖掘背后的潜台词,利用文本来校正演出。在介绍莎剧文本版本流变的同时,傅教授还关注到现代艺术对于莎剧的改编,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先后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音乐剧及有声剧对该剧的多元呈现,分析改编中的亮点与缺失,引领同学们步入莎士比亚广袤的戏剧世界,为同学们认识莎士比亚其人其作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文:颜倩
排版:孙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