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当代戏剧的一面大旗——科尔代斯其人其作》——戏文系《人文传承与治学方法》系列讲座(八)

发布者:戏文系发布时间:2019-12-30浏览次数:230


20191226日下午,戏文系主办的《人文传承与治学方法》系列讲座(八)在红楼209教室如期展开,这也是本学期此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讲座由戏文系主任陈军老师主持,并有幸邀请到原威廉williamhill登录入口副院长、研究生部主任宫宝荣教授为同学们讲授《法国当代戏剧的一面大旗——科尔代斯其人其作》。



宫宝荣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戏剧理论、艺术管理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2019年,由其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当代欧美戏剧研究》获批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本次讲座的主题围绕着“法国当代戏剧一面大旗——剧作家科尔代斯”进行,内容分为三部分:其生平,其创作作品,以及科氏戏剧观及科式戏剧特点。宫教授的讲授由浅入深,整个过程妙趣横生,讲座氛围十分融洽。



进入正题,宫教授首先介绍了科尔代斯的生平:他出生于法国东北部,父亲是军人,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原先学习的是新闻、音乐和电影。有趣的是,当他看完马丽娅·卡萨莱斯主演的《美狄亚》演出之后,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心灵被触动,转而开始从事戏剧。十分遗憾的是,科尔代斯这位出生于1948年的年轻编剧于1989年英年早逝。



讲座的第二部分,宫老师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科尔代斯的戏剧作品。在步入校园之前,他已经改编了《痛苦》(高尔基,《我的童年》1969)、70年代《步行》和《醉审》(陀氏《罪与罚》)等作品。他于1970年代下半期逐渐声名鹊起,《森林正前夜》先后在阿维尼翁和巴黎奥德翁剧院首演。而他的第一部大戏——《黑人与狗之战》于1982年由著名导演谢侯搬上舞台并获得了极大成功,自此奠定了他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科尔代斯其他著名作品还有《孤寂在棉田》(1987)、《回归沙漠》(1988)、《罗贝托·租科》(1989)等。



宫教授讲授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本次讲座核心内容是:科氏戏剧观、创作方法及其戏剧特点。

科氏戏剧观是一种反传统的戏剧观,即非功利的戏剧观。用科尔代斯的原话就是,“我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我没有在剧本中注入任何政治企图。对我来说,戏剧不是政治思想的论坛。”科氏创作方法也同样是反传统。以《森林正前夜》为例,它完全不符合古典主义原则,一没有任何情节或者故事,二连人物的姓名都没有,更不用说其它诸如“三一律”的清规戒律。

关于科氏戏剧特点,宫教授主要从结构、主题、人物和语言四个方面分析。首先,科氏戏剧具有灵活自由颇具“后现代”特点的结构。一般而言,科氏剧作都缺乏情节性和动作性,如《黑人与狗之战》的情节被弱化到最低限度,这主要受小说、莎士比亚和电影的影响。其次,科氏戏剧的主题主要围绕“文明冲突”进行。这源于科尔代斯喜欢游历,尤其是非洲,即便去纽约他光顾的也是边缘人聚集的布鲁克林或西岸废弃的码头等地方。出于对西方文明的厌弃和对第三世界的向往,他在剧中往往将两种世界对立起来,且不掩饰其对他者文明的欣赏,并认为法国的未来在非洲。例如《黑人与狗之战》,其中狗(touba)乃是非洲人对白人的蔑称,表明双方之间的敌视程度极其严重。其三,科氏戏剧描写的主要是边缘性人物,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底层人、不为大都市接纳的外地人、不被法国人认可的外来移民或其后裔,如《森林正前夜》主人公虽然出生在本地,理应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然而却是不被接受的“老外”。其四,科氏戏剧的最大特点乃是对语言和文本的崇拜。在他的戏剧里,语言是高于行动的,这尤其表现在他的创作早期,往往是没有情节或者行动的“独白剧”或者“对白剧”如《森林正前夜》就是一个人长达四十分钟的独白,对演员的台词功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值得指出的是,科尔代斯并不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而是更讲究语言自身的美,如节奏感、音乐性及诗意性等。

通过宫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对法国当代剧作家科尔代斯的戏剧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科尔代斯的戏剧风格十分独特,既不同于法国传统的戏剧,也有别于当代的先锋戏剧,可谓自成一体。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尔代斯才能够以其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标新立异的剧本而独步世界,成为法国当代戏剧的一面大旗。



通过宫宝荣教授的倾情讲授,我们了解到了独特的科氏戏剧,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促使感兴趣的同学继续在相关领域深入学习与钻研下去。本学期的《人文传承与治学方法》系列讲座到今天也圆满结束了,教授们将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用精炼浅显易懂的方式毫无保留地与同学们分享,同学们都表示收益良多,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近距离与各研究领域的大咖们接触学习的机会。


 文:19戏剧影视编剧丁佳丽

 图:19编剧学理论张丝雨